提示: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:http://www.2046yy.cc!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,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,导致大量书籍错乱,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,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,感谢您的访问!
  刘禹锡年逾古稀时,在自传中描述了自己时乖运舛的一生。
  王族后代真假难辨,但天资卓越,傲视同侪。
  立志繁荣大唐,朝廷里却尽是谰言中伤。
  历经皇权更迭,变革失败,生离死别接踵而来。
  仕途蹭蹬,婴疾于床,孤身自传。
  如此时运不济的人生,但他写给自己的铭文却是。
  出身高贵,也算长寿,这是上天赐与我的福分。
  多灾多难,这是命运对我的考验。
  怀才不遇,蜚语缠身,但我于心无愧。
  日薄西山,但我会安然无悔地离开这茫茫天地。
  原来,所遭所遇,不过是老天编造的一场戏。
  曲中人按着既定情节走,但自身的情绪好坏全凭自信与否。
  刘禹锡不管处境如何落魄,他都坚信自己参与的改革无可非议,坚信自己天赋异禀。
  而红尘中人时时情绪低落,不过是因为内心自卑。
  “唐代宗大历七年,细雨迷蒙,刘禹锡出生于苏州嘉禾县。”
  “刘禹锡的祖上其实是匈奴人,北魏孝文帝大搞胡人汉化,率部迁都洛阳。”
  “上层贵族纷纷改了汉姓,刘氏祖上刘亮便是其中之一。”
  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,安禄山起兵造反,兵峰直指洛阳。”
  “刘禹锡祖父刘锽和父亲刘绪举家南迁,来到苏州嘉禾。”
  “刘绪夫妇属于老来得子,刘禹锡生下来便体弱多病,父母总是给他穿的暖暖和和,经常让保姆用厚被子抱在怀里。”
  “一旦发病,便请巫医,不是针灸,便是灌药。”
  “每当此时,刘禹锡便哭的撕心裂肺,不可抑止。”
  “刘家世代习儒,就靠诗书经史谋求富贵荣华。”
  “刘绪本来想考进士,奈何被安史之乱打断了,遂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。”
  “刘禹锡是个天生读书种子,在父亲精心教诲下,从小便有孺子可教之美誉。”
  “十七岁,刘禹锡开始学医。”
  “他看到同龄人个个生龙活虎,武健可爱,自己却孱弱多病。”
  “遂生羞愧之心,于是借了很多医书来读。”
  “唐德宗贞元八年,金风送爽,刘禹锡北漂长安。”
  “唐代科考都是正月考试,二月放榜。”
  “所以举子们需要提前一年来到长安,安顿吃住,拜拜码头,宣传造势。”
  “翌年,刘禹锡一举考中进士,接着考中博学鸿词科。”
  “刘禹锡连中两科,还是没能做官。”
  “原来吏部试分为上等和次等,只有上等才能即刻给官,次等就得活动活动,想想办法。”
  “贞元十一年,刘禹锡高中吏部出类拔萃科,授官太子校书。”
  “刘禹锡连中三科,每科一考即中,这在大唐科考史上绝无仅有。”
  “就在刘禹锡准备一展宏图之际,噩耗传来,父亲刘绪病逝于扬州。”
  “刘禹锡只好罢官丁忧,守孝三年。”
  “贞元十六年,年近而立的刘禹锡守孝期满,骑鹤下扬州,给节度使杜佑当幕僚。”
  “本来在扬州呆的挺好,但是母亲不喜欢在江淮住,想去帝都。”
  “刘禹锡便跟杜佑说了,杜佑便给宰相写了一封信,宰相便把他调入京师。”
  “翌年初冬,飞雪飘零,刘禹锡在韦夏卿推荐下,出任监察御史。”
  “刘禹锡担任监察御史期间,认识了王叔文,柳宗元等十几名志同道合之士,结为生死之交。”
  “同时认识了韩愈,韩愈也是监察御史。”
  “刘韩柳三人经常聚在一起,探讨诗赋创作,纵论天下大势,提倡古文运动。”
  “没过多久,韩愈便被排挤出京。”
  “韩愈被贬缘因反对宫市,具体主持宫市的便是王叔文。”
  “因此韩愈怀疑刘禹锡和柳宗元将他平日语言泄露给王叔文,遂对二人心生怨恨。”
  “刘柳一时炙手可热,权势熏天,京师人士不敢直呼其名,道路以目。”
  李清照:屡次被贬却不改初心,两次硬刚满朝大臣。
  诗豪顾名思义,刘禹锡写的诗大多都比较豪迈,跟同时代的白居易并称刘白。
  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,盛唐繁景已去。
  但是和白居易的诗多为反映民间疾苦不同,刘禹锡的诗多了几分豪迈,能在别人悲观的地方达观。
  事实上,刘禹锡不仅诗写得豪气,性格同样也非常刚强。
  与李白超脱于世的豪不同,刘禹锡的豪,是实实在在的。
  他的一生是永不退缩的一生,不是被贬就是奔驰在准备被贬的路上。
  大丈夫显本色,唯真英雄不退缩,刘禹锡的一生可以说是刚刚刚的一生。
  唐顺宗李诵继位,由于原太子侍读王叔文进入唐朝核心中枢,主持改革事务。
  而与王叔文交好的刘禹锡受到其器重,与柳宗元一道成为改革集团的核心人物。
  但由于改革触犯了大官僚集团的利益,最后导致唐顺宗被迫退位。
  而刘禹锡、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刺史,后随即又被贬为司马。
  此后十年,刘禹锡一直在朗州担任朗州司马。
  从意气风发的朝堂新贵,到落魄狼狈远走他乡,年仅20多岁的刘禹锡展现了其乐观的一面。
  虽然朗州地处西南,民风落后,没有能与刘禹锡畅谈的人。
  但他一方面以诗寄情,从当地民谣中汲取营养,写下了很多诗抒发内心的情感。
  另一方面他也积极寻求再度复起的机会,时刻关注朝堂风向。
  唐宪宗颁布赦令,看到希望的刘禹锡向自己的老上司杜佑写信求助,表达想要复起的决心。
  最终,在朗州苦熬了十年的刘禹锡再次奉旨回京。
  从当年的青葱少年,到现在已经接近不惑之年,但刘禹锡并没有被岁月磨去棱角。
  当大家都以为他可以安分点的时候,不知道退缩为何物的刘禹锡在第二年春天写了一篇《玄都观桃》,几乎骂遍了整个朝堂。
  他将朝中的官员比作桃树,说他们得势也是自己离开后的事情,以此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。
  于是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,刘禹锡再次被贬,这次要到更远的播州当刺史。
  幸亏有裴度和柳宗元从中斡旋,后改为连州刺史,后又任和州刺史。
  这次一贬又是十三年,当年的小刘已经变成了老刘。
  已经50多岁的刘禹锡被调回洛阳,次年新帝登基,又被调回长安任主客郎中。
  被谪贬了23年,在外面吃尽苦头的刘禹锡,在各位大臣眼里应该差不多已经屈服。
  毕竟人一生能有几个23年,接近职业生涯尾声的老头这次肯定能老老实实了。
  但是刘禹锡的眼里就没有妥协两字,硬刚一切不服,这就是他的行事准则。
  于是继《玄都观桃》后,姊妹篇《再游玄都观》问世。
  把桃比作唐宪宗在位时得势的大臣,道士比作唐宪宗,菜比作当今的大臣,几乎将前朝当朝的大臣全覆盖地喷了一遍。
  不甘寂寞的刘禹锡,时刻不忘战斗的刘禹锡再次让大家见识到了他那颗想刚的心。
  虽然这次没有立马被贬,但是几年之后又被撵出了京城。
  刘禹锡的一生是刚正不阿的一生,也是乐观积极的一生。
  虽然仕途坎坷,复起不久后就被贬他乡。
  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本心,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,坚决不畏惧强权。
  即使在垂垂老矣的暮年,仍旧饱怀希望和斗志。
  在第二次被贬后的回京途中,已经54岁的刘禹锡路过扬州与好友白居易相聚。
  白居易为他惋惜亦知合被才名折,二十三年折太多。
  他却道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回赠白居易。
  希望通过诗句中慷慨激昂的气概感染好友,也显示了刘禹锡虽至暮年,但仍然乐观飞扬的心态。
  越了解刘禹锡,越觉得他这个人轴。
  这种轴,体现在他被谪贬后达观的心态和豪迈的气度,也体现在他屡教不改地抨击朝堂小人。
  虽经岁月沉淀,现实蹉跎,但仍然以刚正面的作风,处理世事。
  就是这种轴,才更显得难能可贵,更值得尊敬。
  “王叔文尤其器重刘禹锡,认为他乃宰相之器,遂将盐铁度支工作交给他全权处理。”
  “王叔文跟刘禹锡说,只要把盐铁度支之权牢牢抓住,也就控制了大唐财赋收支,就能结交宫中用事的宦官权贵,笼络各路掌军将领。”
  “但是刘禹锡声望资历都不够,如果一下给他弄个盐铁度支使,就会引起朝中反对。”
  “于是王叔文让杜佑担任盐铁度支使,让刘禹锡当杜佑副手。”
  “刘禹锡以前在扬州给杜佑当幕僚时,二人关系融洽。”
  “王叔文正是想到这一点,才让二人再次配合。”
  “杜佑已是七十多岁,年老力衰,乐当甩手掌柜。”
  “刘禹锡门前车马如市,昼夜不歇,每天签发上千封公文,用来缄封的浆糊就得一斗面粉。”
  “这近半年的时间是刘禹锡仕宦生涯的高光时刻,可谓出道即巅峰。”
  “唐宪宗永贞元年,王叔文集团好日子到头了。”
  “一朝天子一朝臣,王叔文被贬渝州司户,随后赐死。”
  “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,走到江陵,恰逢韩愈,二人相对唏嘘,互道珍重。”
  “同是天涯沦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约。”
  “纵观刘禹锡前半生,完全可以总结为一个字,便是顺。”
  “他没有父母早逝家道中衰的困苦,没有学业受挫屡试不第的煎熬,没有上司欺軋同事虞诈的历练。”
  “他就像一只中了锦鲤的幸运儿,一路青云,到达巅峰戛然而止。”
  “宛若一只风筝,风起时扶摇直上,风停后跌落尘埃。”
  “一个人如果一直顺风顺水,不受挫折,就会无限放大自己的能力。”
  “以为无所不能,可上九天揽月,可下五洋捉鳖。”
  “一旦受挫,便会意气消沉,怨天尤人,甚至绝望自杀。”
  “朗州地处偏壤,士风鄙陋,刘禹锡举目殊俗,无与可言者。”
  “他住在招屈亭附近,终日靠写诗作赋打发漫长无聊的时光。”
  “刘禹锡在朗州一呆就是十年,经济上的困窘和精神上的压抑让他痛苦不堪。”
  “唐代司马专为贬谪之人而设,刘禹锡虽然官为司马,其实并不干事。”
  “同事们知道他得罪朝中大佬,避之唯恐不及,以免引火烧身。”
  “所以他形单影只,孑然一身,终日呆坐,宛若行尸。”
  “被贬永州的柳宗元一首《江雪》非常形象的描述了这种孤寂生活。”
  “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”
  “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”
  “但是刘禹锡慢慢适应了下来,比柳宗元状态好点。
  “这也是一直顺风顺水之人一大优点,他们只是一开始接受不了这种巨大落差,一旦适应,反而比别人能看开。“元和九年,天降瑞雪,朝廷终于征召刘禹锡等人还朝。”
  “但是刘禹锡显然高兴的太早了,此时的朝堂已没有他们的位置,他们的时代早已过去了。”
  苏轼:一个朋友都没有的人,看看柳宗元和刘禹锡,就活得通透了。
  人这一生,朋友多了路好走。
  为了走得更顺一些,我们苦苦寻找朋友。
  到了一定的年纪,忽然发现,很多人活成了独来独往的样子。
  一些看起来像朋友的人,指不定就在背后戳你,比陌生人更狠。
  想要朋友,却找不到朋友,这样的状态,着实让人很迷茫。
  唐朝贞元九年,柳宗元和刘禹锡,同榜进士及第,同年登博学鸿词科。
  两个来自不同地方的年轻人,因为读书而结交,然后变成了御史台的同僚。
  接着,韩愈也加入了他们,有着同事、同学的多重关系。
  可是韩愈没有他们幸运,在京城上班没多久,就被贬了。
  韩愈认为,自己倒霉,和柳宗元、刘禹锡有关,可能是他们背后捣鬼。
  于是,韩愈在文章中,写了这样一句话同官尽才俊,偏善柳与刘。
  永贞革新开始,柳宗元和刘禹锡,都站在权臣王叔文这一边,准备大干一场。
  革新还没有出成绩,支持革新的唐顺宗就一病不起。
  一些反对革新的大臣,顺势而起,柳宗元、刘禹锡被贬出京城。
  不难发现,要把同事变成朋友,这是很难的。
  毕竟,大家一起共事,根本目标是一起获利。
  当利益不均的时候,勾心斗角的情况就来了。
  能撇开利益,继续做朋友的人,少之又少。
  柳宗元、刘禹锡在官场上,认识不少人,但是太多的同事攀高踩低。
  人一旦不得势了,欺负你的人就多了。
  刘禹锡被贬之后,到哪里都不被待见。
  地方官员一次次让他搬家,住进了狭小的斗室里。
  因而,才有了《陋室铭》
  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
  换一种角度看,人不再能力多大,有好的位置,人家也会青睐你。
  人不在乎朋友多少,有了贵人,就能风生水起了。
  可惜,很多情感,都是理想化。
  柳宗元被贬到永州,发出了感慨。
  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
  很多人认为,柳宗元的诗,是天下最孤独的诗。
  其意境,不就代表当年的他自己?
  带着一家老小,往永州出发,到了永州,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人安排。
  加上母亲过世,他更加感受到孤独,人生无依无靠。
  再好的朋友,也会渐渐走散,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。
  你想办法和朋友重逢,事实上,是一次重新分开的历程。
  唐朝元和九年,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。
  两个人相约出门走一走,一时高兴。
  刘禹锡就写了玄都观里桃千树,尽是刘郎去后栽。
  言外之意,就是说现在朝廷里的人,不都是因为刘某让出了位置,才有机会提拔么。
  当朝廷里的官员解读了刘禹锡的句子之后,心生怨恨,把刘禹锡和柳宗元再次贬出京城。
  这次,刘禹锡被派往贵州的播州,柳宗元被派往广西柳州。
  相对来说,播州更加偏远,并且生存环境恶劣。
  好朋友,在关键时候,愿意自己多吃亏,保全对方。
  这份人情,让朝廷感动,于是改刘禹锡到广东的连州。
  再次被贬,也都是去南方,因此他们结伴而行。
  走到衡阳这个位置,还是要分别,一个去南方,一个去东南。
  他们还相约,在晚年时,一起隐居,一起嬉闹。
  事实和愿望,背道而驰。
  当天下大赦,刘柳都可以重新回京城时,柳宗元病故了。
  那一年,刘禹锡扶着母亲的灵柩,又闻言柳宗元病故。
  除了悲痛,还是悲痛。
  原来,太多的分别,其实是一别永别。
  就是你万般不舍,也毫无办法。
  好朋友走散,这是注定的结局。
  一是各自有家庭,各自要回家。
  二是不能一辈子在同一个地方谋业,总得各奔前程。
  三是生离死别,无可奈何。
  四是利益之下,人性难以琢磨。
  “翌年三月,桃盛开,一帮好友相携前往长安城南崇业坊玄都观赏。”
  “刘禹锡触景生情,赋诗一首,这首诗导致刘禹锡等人再次遭难。”
  “紫陌红尘拂面来,无人不道看回。”
  “玄都观里桃千树,尽是刘郎去后栽。”
  “不管刘禹锡是否有意讥讽执政,意思现在朝中新贵皆非十年前旧人。”
  “但是执政武元衡听了很不爽,遂将刘禹锡等人再次贬谪。”
  “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,刘禹锡被贬播州刺史。”
  “刘禹锡上有八十老母,被贬无人赡养,只能带着一起走,而老母根本经不起一路颠簸。”
  “刘禹锡悔恨交加,正在一筹莫展之时,柳宗元给朝廷上书。”
  “希望能跟刘禹锡换一下,他去播州,让刘禹锡去柳州。”
  “此时朝中大佬裴度伸出援手,刘禹锡虽然有错,但是上有高堂,情有可悯。”
  “唐宪宗说,既然他知道上有八十老母,平时说话办事就得注意点,不要管不住自己这张贱嘴,连带老母一起受累。”
  “唐宪宗思虑良久,叹息一声,改授连州刺史。”
  “元和十一年,日出薄晓,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遣刺客暗杀于上朝途中。”
  “刘禹锡和武元衡曾经是很好的朋友,由于政见不合,终至分道扬镳。”
  “这回再次遭贬,武元衡出力最多。”
  “现在老友不幸遇难,刘禹锡心情复杂难言。”
  “唐敬宗宝历二年,落英缤纷,刘禹锡返回洛阳。”
  “途径金陵城,只见晋时豪族,已成废墟,感慨不已。”
  “朱雀桥边野草,乌衣巷口夕阳斜。”
  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”
  “初秋,落叶飘零,刘禹锡在扬州与老友白居易不期而遇。”
  “白居易心有不甘,大发牢骚,这辈子活的太憋屈。”
  “除了混个诗名,别的啥都没捞着。”
  “人生不会一帆风顺,经历点挫折在所难免,可是经历的也太多了。”
  “刘禹锡安慰他,也比你好不到哪儿去,咱俩一对难兄难弟。”
  “唐文宗大和元年,刘禹锡回到洛阳,此时他已经垂垂老矣,不复往日意气风发。”
  “翌年三月,开时节,刘禹锡再游玄都观,旧友凋零殆尽,只剩孑然一身。”
  “唐武宗会昌二年,秋风萧瑟,凉气逼人,落叶纷纷,刘禹锡撒手人寰。”
  “白居易哭之甚恸,作诗悼念。”
  “四海齐名白与刘,百年交分两绸缪。”
  “同贫同病退闲日,一死一生临老头。”
  “当时元稹白居易二人以诗名并称于世,刘禹锡还差点。”
  “白居易在悼诗中将刘禹锡拉进二人组,合成三人队。”
  “既是对老友最好的交代,也是对老友最高的评价。”
  “毕竟文章千古事,如果能将诗名流传后世,便会千年不朽。”
  “生前得失荣辱,也就无介于怀了。”
  辛弃疾:一直被贬官的唐朝诗人刘禹锡,既头铁又嘴欠。
  文人墨客,由于学而优则仕的缘故,大多都会入朝为官。
  刘禹锡在贞元九年进士及第,先从小官做起。
  然后历任地方,最后回到中央为官,任监察御史。
  当时的唐王朝虽然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,但仍旧没有从安史之乱的创伤中恢复过来,地方藩镇割据,中央朝局混乱。
  刘禹锡作为一个有抱负之人,加入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改革集团。
  但遗憾的是,改革失败,王叔文改革集团遭到贬谪。
  刘禹锡也不例外,被贬到边远地区做司马。
  元和九年,刘禹锡被召回京城,结束了贬谪的生活。
  按说吃一堑长一智,刘禹锡应该低调沉稳一些。
  但刘禹锡不,转眼就写了《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诸君子》!
  刘禹锡是个诗人,写点诗倒是没什么。
  但关键是玄都观里桃千树,尽是刘郎去后栽,这句诗讽刺的意味太明显了。
  现在满朝公卿都是我离开后上任的,就是一群弟弟!
  这都写诗打脸了,当权者能忍?直接又把刘禹锡贬到了边远地区。
  这次刘禹锡被贬十四年,一直在地方转悠,刘禹锡再次被调回中央。
  但不得不说刘禹锡真的是头铁,回来后没多久,又跑到玄都观,写了一首《再游玄都观》。
  百亩中庭半是苔,桃净尽菜开。
  种桃道士归何处?前度刘郎今又来。
  虽然之前贬刘禹锡的当权者已经去世,但现在的当权者也不喜欢刘禹锡这样的刺头。
  本想着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活能抹平刘禹锡的棱角,但没想到刘禹锡还是这么硬!
  既然如此,接着下去磨炼,于是刘禹锡再次被贬地方。
  刘禹锡这一生要么是被贬官,要么是在被贬官的路上,这点跟苏轼有点像。
  但苏轼有个能捞他的好弟弟,刘禹锡却没有。
  而且最关键的是苏轼偶尔还能服服软,刘禹锡却像个茅坑里的石头。
  不仅不服软,还动不动就写诗讽刺。
  头铁了一辈子的刘禹锡卒于洛阳,结束了他一生的漂泊。(本章完)
灵异鬼怪相关阅读More+

全网黑后我在军旅综艺杀疯了

軒十一

在大唐当外科医生的日子

火星少女

独望(1v1年龄差)

松随

等你上线

熬夜注定秃头

斗罗:奇遇从武魂城开始

那一只星猫

逐王

水千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