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示: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:http://www.2046yy.cc!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,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,导致大量书籍错乱,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,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,感谢您的访问!
  说起唐诗,王昌龄是个绕不开的存在。
  不管是边塞还是七绝,他都占有一席之地。
  而他这一生,生的平凡,死的意外,活得坎坷。
  惟独创作,为盛唐诗坛添了一抹光彩。
  “王昌龄出生于盛唐时期,他的边塞诗很能反映盛唐的气象。”
  “还有作为大唐子民,那种对外敌势在必得的气势。”
  “王昌龄最有名的诗是《出塞二首》,有人评价这是唐朝七绝的压卷之作。”
  “秦时明月汉时关,万里长征人未还。”
  “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。”
  “王昌龄写这首诗的时候,还是一个二十岁少年。”
  “细细品读,又觉得很合理,诗里充满了少年意气,连战争也能写得很浪漫。”
  “一眼就可以看出,这也是一个没有上过战场,而又对战争充满浪漫想象的少年。”
  “而王昌龄是想参军,但没有门路,也没有机会。”
  “府兵制还没有被破坏时,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吃上当兵这碗饭的。”
  “公元716年,十八岁的王昌龄,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边塞漫游。”
  “他先在河北邯郸的边塞待了五年,这里主防契丹,《出塞》就写于这个时期。”
  “初出塞外时,他整个人昂扬向上,充满了激情。”
  “接下来的几年,他又漫游了河东、河西,再往西穿过陇右,直达玉门关。”
  “他流传下来的边塞诗,大多都写于这个时期。”
  “将近十年的边塞漫游经历,足以让他对战争中的人、事、物有更深的认识。”
  “他的情感和表达,也在悄然变化。”
  “公元723年,王昌龄已经在边塞漫游了七年。”
  “他来到雁门关,萧瑟一片,远远还可以看见胡人在打猎。”
  “大唐的士兵扎营在河边,风餐露宿的日子很艰苦。”
  “在这里,他跟士兵混得很熟,常常听他们聊战场上的事。”
  “他们个个身经百战,想努力建功,但又害怕,因为军中奖罚不公。”
  “献功越多的,可能也会带来意外的灾祸,甚至遭受牢狱之灾。”
  “跟边塞士兵混得越熟,王昌龄就越理解战争的残酷。”
  “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,下笔也多了几分沧桑。”
  “在《从军行》中,他用七首组诗,写尽了战争的苦楚。”
  “思妇与丈夫的离别之苦,戍守边关的思乡之苦,战死沙场之苦,行军之苦,以及建功立业之苦。”
  “曾经,他的视角是赞颂大唐的功业。”
  “而今亲临前线,感受到了战场杀伐的残酷,诗的内容慢慢转到了战争中的人。”
  “王昌龄在边塞漫游了十年时间,二十八岁的他才准备回到长安,参加科考。”
  “他有一首长诗《代扶风主人答》,是在回长安路程上,经过扶风时写的。”
  “他在一间馆舍休息时,跟主人喝酒,主人恰好当过兵,聊起了往事。”
  “王昌龄深有同感,于是代他把这段往事写了出来。”
  “这首诗不怎么有名,少有人提及。”
  “但读起来全是王昌龄的真情流露,是用情写就的。”
  “在唐朝当兵很辛苦,戍边的士兵,更是苦上加苦。”
  “大唐皇帝开边,士兵就要一直打仗。”
  “扶风主人想起往事,还没开口,就先流下数行泪。”
  “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都是这样,内心是苦的,一想到曾经的画面就泪流不止。”
  苏轼:王昌龄的一生生得平凡,死得意外,活得坎坷。
  王昌龄是京兆人,自幼家贫。
  年幼的王昌龄一边读书,一边耕作,希望通过苦读谋取一官半职。
  二十岁那年,不甘终老于耕田的王昌龄前往嵩山学道。
  但很快,他又逃离枯燥的道家生活,客居并州。
  此时正是唐玄宗开元盛世的时候,大唐在文治武功方面,都达到了巅峰时刻。
  当时不少人豪言壮语纷纷奔赴西北边塞,渴求建功立业。
  同时将自己所见所闻记录于纸上,开启了大唐著名的边塞诗派。
  宁为百夫长,胜作一书生。
  王昌龄也是如此,在长安求官无果后。
  和前辈们一样,投笔从戎,前往西北边塞。
  在西北边塞,王昌龄见到了和中原迥异的大漠风光。
  更感受到了戍边军士的爱国情怀,最终写出了被誉为七绝压卷之作《出塞》。
  秦时明月汉时关,万里长征人未还。
  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。
  这首诗气势磅礴,雄壮豁达,营造出一派悲凉雄壮的边塞气氛,历来被后人所推崇。
  当然这也是一首著名的骂诗,通过旁敲侧击。
  既渴望能出现如飞将军李广的名将,又暗示现在边塞将领的无能。
  更表达了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是这些无能的将领造成的,骂得巧妙,也骂的狠。
  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。
  除此之外,王昌龄还有另一首名篇《从军行》。
  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
  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
  好一个不破楼兰终不还,如此铿锵有力,读来荡气回肠,更是后人出征常念叨的一句诗。
  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
  当然,除了描绘边塞将士之苦外。
  王昌龄还擅长闺怨诗,以女性的口吻,诉说在长期战争下,依旧等候他们回来的妻子《闺怨》。
  闺中少妇不知愁,春日凝妆上翠楼。
  忽见陌头杨柳色,悔教夫婿觅封侯。
  只不过在边塞,王昌龄未能如他所愿可以建功立业,反而一直不顺。
  他决定走科举之路,用自己的才能去实现自己的抱负。
  开元十一年,王昌龄返回中原,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,准备通过科考进入仕途。
  “扶风主人十五岁就到边塞当兵,战甲连年穿在身上,随时都要准备冲锋陷阵,还很难有一顿饱餐。”
  “当时一起出征的士兵有三十万,最后只有他一人活着回到长安。”
  “回到家乡后,乡亲已经零落,而他自己也是满身战伤,处境凄凉。”
  “这引起王昌龄的反思,内心开始有些反战了。”
  “王昌龄到边塞漫游,是在找参军的机会。”
  “最后放弃,或许是两个原因。”
  “一来,当时府兵制还没有被破坏,士兵多是有背景的,他没有加入的机会。”
  “二来,他内心已经开始厌恶战争了。”
  “回到长安后,王昌龄苦读书,一举中了进士。”
  “被授予一个九品官,负责典校藏书的秘书省校书郎。”
  “这是一个闲差,最重要的是,还是京官,可以见到玄宗。”
  “但他不满足只做校书郎,于是在三十七岁时,又跑去考了博学宏词科。”
  “这是考验才学的科目,他一考就中,被授予汜水县尉的官职。”
  “依旧是九品官,不过这次晋升空间更大了。”
  “县尉职位虽然低,却是当时科举出身的仕子,最重要的晋升途径。”
  “而且,汜水在洛阳附近,离长安城也不远,是比较重要的县城,调回京城几率很高。”
  “王昌龄出身低微,但逢考必中,特别是他的诗,写得尤其好。”
  “大家公认的七绝写得好的,只有两位诗人,一位是李白,另一位就是他了。”
  “王昌龄虽然没有在长安城里做大官,但是名气却很大。”
  “因为他不仅诗写得好,也很爱结交朋友。”
  “往来者有官吏、隐者、僧道,时常一起喝酒,酬赠诗歌。”
  “他的性格很狂放,行为也很不羁。”
  “也正是因为他狂放的性格,导致他在官场中,经常得罪人。”
  “他得罪最大的人物是宰相李林甫,李林甫是皇室远方宗亲。”
  “为人狡狯,无学术,善音律,擅长耍政治手段。”
  “总想方设法讨好玄宗,是怠政后的玄宗一手提拔上来的。”
  “但任宰相后,独揽大权。”
  “因为自己没有才学,所以大力排斥打压有学之士。”
  “报复心很重,常阴谋算计,被人骂作奸相。”
  “像王昌龄这些进士出身的,尤其看不惯他。”
  “言谈之间,不屑之情,常溢于言表。”
  “当时的仕子都偏爱张九龄,张九龄有贤名,很能提拔人才。”
  “王昌龄不拘小节,在公开场合,时常贬李捧张。”
  “这些风声,很快传到了李林甫耳朵里,于是李林甫找机会把他贬到了岭南。”
  “这是他第一次被贬,直接就是远离长安,潮热多瘴毒的岭南,是唐人眼中的蛮荒之地,可见李林甫对他之恨。”
  “公元739年,四十一岁的王昌龄,动身前往岭南。”
  “走到河南伊水时,想到自己无辜被贬,前路漫长而遥远,愤而写下了《见谴至伊水》。”
  “他知道自己因什么而被贬,但他就是没想过要改变。”
  “不会因为环境,而轻易改变自己。”
  欧阳修:一片冰心在玉壶,很傻很天真的王昌龄。
  但一开始,王昌龄未能中举。直到开元十五年,王昌龄才考中进士,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。
  秘书省校书郎算是一个不错的官职,唐朝很多宰相比如张九龄起步都是秘书省校书郎。
  王昌龄能够担任这个官职,前途似乎无限光明。
  但光明虽然光明,但王昌龄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好几年。
  迟迟无法升迁,也让无法施展自己心中的报复。
  于是他想考博学鸿词科,博学鸿词科始于唐玄宗时期。
  能考上的无一不是学识广博,文学造诣极高的士子。
  当然如果考中,职位和地位也会水涨全高,成为当时不少士子选择入仕的途径。
  王昌龄成功考中了博学鸿词科,得以担任河南汜水县尉。
  汜水县靠近东都洛阳,是第二等县,也让王昌龄有了施展自己才能得地方。
  但与诗作名满天下相比,王昌龄的仕途那叫一个不顺。
  宰相张九龄被贬回乡,正义性爆棚的王昌龄立马声援。
  显然王昌龄不理解官场险恶,官场上饭不能乱吃,话更不能乱说。
  王昌龄也惨遭贬谪,远离中原,前往岭南。
  好在运气爆棚,王昌龄刚贬没多久。
  唐玄宗就改年号为天宝,大赦天下。
  于是王昌龄又得以回来,担任江宁县丞。
  但没几年,王昌龄又遭到贬谪,这次贬谪的理由是王昌龄做事不注意细节。
  原来这次贬谪纯粹是因为王昌龄因上书指责李林甫、杨国忠等人为了修建自己的别墅,大肆砍伐江宁青龙柏木而已,引起他们的不满。
  一开始他们想要置王昌龄于死地,但最终唐玄宗放了他一马,只是将他贬谪到龙标担任县尉。
  从这个方面来说,王昌龄这种性格刚直的人真的不适合官场,也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伏笔。
  好在当时不得志的文人不在少数,两次被贬前后。
  王昌龄遇到了不少好友知音,比如孟浩然、李白和高适。
  可以说盛唐大半个诗人,都是王昌龄的好友。
  只是和仕途上的不顺也让王昌龄的运气一直不好,似乎还传播到朋友身上。
  首先是孟浩然,王昌龄很仰慕孟浩然,第一次贬谪后就去特地拜访了孟浩然。
  有人拜访,孟浩然自然要尽地主之谊,盛情款待,甚至还准备了江海河鲜大餐。
  但问题是孟浩然这几天刚好后背长了个大毒疮,按理说不能吃这些的。
  但王昌龄的拜访让他很高兴,于是就陪着一起痛饮。
  结果没几天,孟浩然就毒疮发作病逝了。
  后来王昌龄又去拜访李白,两人相见甚欢,喝酒谈人生,不亦乐乎。
  但没几天,李白自己也被流放到夜郎。
  后面则是岑参,岑参也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,而他前往边塞纯属王昌龄的原因。
  作为豪族,岑参家境优渥,父亲是刺史,日子不要太舒坦。
  听闻王昌龄拜访,便设宴款待,席间王昌龄不断说塞外风光的壮阔,一下子就吸引了岑参。
  岑参只知道塞外的壮丽,却是一个不懂民间疾苦的官二代。
  在王昌龄的一通话语下,当即从军边塞,这一去就是六年。
  六年后,岑参回来,第一句就是塞外生食苦。
  可以说和王昌龄吃饭虽然很美好,但代价似乎有点大。
  “这样的性格,实在难以在变幻莫测的官场里生存。”
  “这也是他接连几次被贬,官运连连走背的原因。”
  “王昌龄也有几分幸运,还没走到岭南,就被赦,重新召回长安。”
  “在回程的路上,王昌龄失去了好友孟浩然,但结交了知己李白。”
  “他跟李白相逢恨晚,日后时常互相思念,赠送诗歌。”
  “孟浩然的死,跟王昌龄有很大关系。”
  “他走到湖北襄阳时,顺道拜访了孟浩然。”
  “当时孟浩然背上长毒疮,刚刚治愈,不能喝酒。”
  “但两人喝起来毫不顾忌,孟浩然因此病发身亡。””
  “王昌龄返回长安后,很快就被任为江宁县丞。”
  “江宁在南京,虽然离长安远,但至少比去岭南好。”
  “县丞是正八品官,类似副县长,是县令的副手,也是全县的二把手。””
  “这个任职,王昌龄并不满意,故意在洛阳停留了数月后,才到江宁上任。”
  “到了江宁后,时常外游喝酒,懒怠公务。”
  “这种浪荡不羁的行为,很快招来流言蜚语,很多人开始抨击王昌龄。”
  “时逢友人辛渐到访,送别时,王昌龄写了两首诗给他。”
  “想到自己为官数载,身世坎坷飘零,颇为辛酸,特意叮嘱辛渐。”
  “寒雨连天夜入吴,平明送客楚山孤。”
  “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。”
  “在唐朝,玉壶是一个流行的意向,表示一个人冰清玉洁的品格。”
  “王昌龄以此自喻,是对污蔑之词的回应。”
  “做了江宁县丞将近七年,王昌龄并不喜欢这个工作,经常写信跟朋友抱怨。”
  “他觉得公务束缚了他,想快点被调走。”
  “公元748年,五十岁的王昌龄,被人弹劾。”
  “说他不护细行,懒怠公务,好酒贪杯。”
  “很快,朝廷也下了调任令,将他下调到湖南龙标做县尉,官降一级。”
  “李白知道这个消息后,很担忧,写了首送别诗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》。”
  “此时,是李白被赐金放还的第三年,虽然已经隐居学道。”
  “但常常遗憾才能没有被看到,很能体会王昌龄被贬的痛苦。”
  “于是赠诗告诉王昌龄,表达对友人的理解、同情和支持。”
  “这是两个仕途不如意的人,惺惺相惜的情意。”
  “虽然被一贬再贬,但王昌龄面对困难处境时,相对洒脱。”
  “很少抱怨自己的处境,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。”
  “这是王昌龄最后一次被贬,也是他最后上任的官职,在任七年后,他遇上了安史之乱。”
  “长安陷落,玄宗出逃至蜀川。”
  “不久,太子李亨就在灵武即位,尊玄宗太上皇,大赦天下。”
  “王昌龄借机告老还乡,在路经亳州时,却被亳州刺史闾丘晓趁乱杀害,时年六十八岁。”
  “乱世之中,生命如草芥,即使是朝廷命官,被杀害了,也无人追究。”
  “这样的结局,落在王昌龄的身上,实在是唏嘘。”
  “他曾经热情地歌颂过这个伟大时代,为自己生在大唐盛世而自豪,最后却死于乱世的刀剑之下。”
  “在某种意义上,王昌龄是跟随着盛唐时代一起落幕的。”
  李清照:大唐最霸气的边塞诗人王昌龄,却被一个宵小妄杀。
  天宝十五年,安史之乱爆发,天下大乱。
  这一年王昌龄也已经五十九岁了,甲之年。
  因担心居住北方的家人可能遭遇兵乱,决定回家看看。
  不久之后,王昌龄便简单收拾了行李。
  然后立即出发,他一心想要早点回家,好面见家人。
  这么多年贬谪生活,王昌龄许久没有回家了。
  然而,在途经亳州的时候,却发生了意外。
  此时张巡那边告急,亳州刺史闾丘晓却按兵不动。
  一向不拘小节的王昌龄或许当着闾丘晓的面大加议论,无所顾忌的指责闾丘晓贪生怕死。
  这下子彻底激怒了性格向来桀骜不驯的闾丘晓,他决定给王昌龄一点颜色看看。
  他看出王昌龄行李简单,料定王昌龄必定是无诏归家。
  因而想要拿住这点,逼迫王昌龄低头。
  王昌龄能低头也不至于屡次遭贬谪,气的闾丘晓当即下令杖杀了王昌龄。
  王昌龄在甲之年,却死在了非常痛苦的杖杀。
  明明还有几天就可以见到心心念念的妻儿和母亲了,但现在彻底回不去了。
  可怜一代才子,居然死于贪生怕死之辈。
  此时他的妻儿和母亲或许也在满心欢喜,算着日子等待王昌龄的回来,但等来的却是王昌龄的死讯。
  几日后,王昌龄被杖杀的消息传出。
  得知消息的好友无不悲痛欲绝,纷纷为王昌龄鸣冤。
  但闾丘晓却以无诏归家为由搪塞过去,想让他们报仇也找不到理由,但张镐除外。
  张镐和闾丘晓同朝为官,对闾丘晓的为人也略有耳闻,也很快知道了内幕。
  一代才子,死于宵小之手。
  但此时大唐正值多事之秋,他也不敢随意处置一个大唐的官员,也不能立即王昌龄报仇。
  但却暗中发誓,迟早要为王昌龄讨回公道。
  这一等就是等了一年,最终为王昌龄报了仇。
  王昌龄在后世被评为七绝圣手,是因为他推动了七绝诗的成熟。
  而王昌龄的诗作题材众多,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。
  王昌龄的边塞诗语句精炼,不过度渲染环境而注重边塞与净土的对比。
  有时间轴上谈古问今的大气,诗句往往写得卓然不群,离尘脱俗。
  论气度不在李白之下,情景交融,因而动人心弦。
  如果王昌龄还能多活几年,经历整个安史之乱,或许有更加出彩的诗歌。
  闾丘晓杀死了王昌龄的肉体,但王昌龄的诗歌却跨越了时间。
  如同永生一样,在文学界里永不凋谢。(本章完)
灵异鬼怪相关阅读More+

全网黑后我在军旅综艺杀疯了

軒十一

在大唐当外科医生的日子

火星少女

独望(1v1年龄差)

松随

等你上线

熬夜注定秃头

斗罗:奇遇从武魂城开始

那一只星猫

逐王

水千丞